学校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正文
百年底蕴 潜心育人
发布日期:2022-12-30    发布人:校长室

市十中学前身民立女中创办于1906年3月。清末晚间,民主新潮浪涌,创办新学成为时尚。沪上开明士绅苏本炎秉承先父之遗命,抱着“兴国利民”的宗旨,鼎力相助同辈苏本喦五姐妹创办了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校——“民立女子中学堂”。

清末晚间,戊戌维新之浪潮,助推国人创办新学、发展教育。尤以“兴女学、废缠足”并列为维新改革的主题之一。

沪上开明士绅苏鲛老先生(字梦渔)受西学东渐和改革新思想的影响,提出“欲图兴国,非推广教育不可”之主张。临终时,他留下了四子六女,也留下了“创办学校”的遗志。苏老“教育兴国”的思想对苏氏第二代影响颇大,为实践此遗愿,作为商人的苏本炎先生秉承“为民立业,教育兴国”的宗旨,先后于1903年偕同三兄弟,在上海城内创立了“民立上海中学堂”,以苏本銚为校长;于1905年出资创办了“民立幼童学校”,属其妻曾泽新任校长;又鼎力助其五姐妹于1906年在南市西门外创办了“民立女子中学堂”,这在当时的上海滩由国人自己出钱,自己办学的女校实属少见。在不到四年时间里,三所都冠以“民立”的学校相继由苏氏家族创办,其办学之精神足以启示后人。

学校最初办在老城厢西门外的源寿里。随着民主革命的推进,女子求学呼声日高。1912年苏本喦校长呈文申请允准,在文庙西侧的沪军营地上兴建了校舍,改名为“民立女子中学”。1934年4月校董事会改组,苏氏姐妹被迫离校,由政界童行白出任校长,同年集资新建了校舍。此时,办学规范已具,社会声誉斐然。

抗战时期,学校的师生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这是一首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成千上万民立人所传唱的校歌:“立言立行立己立人,维我民立新精神。外患日亟国难方殷,读书救国在我身。师生相敬,同学相亲,桃李春风化育成。服务社会,造福家庭,为我女界放光明”。歌词源于时任民立女中校长童行白之手。童行白在民立任职期间,将女子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轨道,提出了“学行并重、因材施教、为学在做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1935年民立女中二十四年届毕业生纪念会”上,记有童行白先生一段话语:“是故治学须治有助于十百千人之学,择业须择有利于十百千人之业,予当衡量女子之身心最宜于教育事业,亦以其事助人多而利国溥也。”此言将学习与就业二途合为一体,在当时可谓开创了将职业发展融入基础教育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若安先生成了解放后民立女中第一任校长。她通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采取“请进来、退出去、重培养”的做法:聘请一些优秀教师来校执教,辞退那些不称职教师,重视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从思想上严格要求、教学上加强管理、生活上关爱备至。很快学校面貌为之一新,第二年学校办学有起色,受到市教育局的嘉奖。

吴若安长期的教育实践,使她从一个任教英语、地理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位著名校长。她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的红线——铸民族精神之魂、扎爱国主义之根,教育和培养师生的爱国心,成为坚定的爱国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她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学生大会上她愤怒控诉、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党团员的带领下,很多学生纷纷报名奔赴朝鲜前线,当年民立学生参军参干支边的政治热情和实际行动走在了全市青年学生的前列。

一直以来,市十中学实施的是“宽严相济、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要求教师,要既重才,也重德,要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立足于培养有用之才作为我们的主要目标。那时,对学生既悉心爱护,又严格要求。经常开展社会实践和团队活动,从青少年时起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

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为50、60年代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妇女人才。1969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中学”,实行男女生兼收。80年代后期,原南市区教育局调整学校教学用地,使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现在的8.4亩。2000年起,黄浦区教育局连年基于学校支持,使市十中学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学校。

进入21世纪,在以王春山、魏孟勋、欧阳民生、王秀娟为代表的学校历任领导的带领下,市十中学深耕学校内涵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学校构建了以史情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框架,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促进民族精神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展现了学校育人工作的整合性、主体性、动态性和时效性,形成了鲜明的校本育人格局。与此同时,学校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开展生命教育,创建包含环保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心理品质与综合素养成为学校育人工作中延续至今的重点方向!

学校以“敬业、乐业、专业的活力智慧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提升个人素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团队合力为路径,不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敬业专业、学生喜欢的教师队伍。一直以来,学校在坚守传承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普通完中到成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从深化二期课改到积极应对教育综合改革,从“做最好的自己”到“做更好地自己”……学校发展,步履铿锵!

作为上海百年名校之一的市十中学迄今已有117年的历史,其中近六成时间是女校,民立办学有五十余载。学校历史悠久,办学根基雄厚,传统特色鲜明,素有“教学严谨、学有所长”之盛誉。在教书育人的历史长河中,学校遵循“笃行勤学”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例如:近现代中国医学、教育专家、中国儿科事业的先驱者,1916届校友苏祖斐;30年代校友高芝兰,第一位主演歌剧《茶花女》的中国演员;40年代校友于漪,人民教育家,第一批著名的特级教师,也是上海第一个被评为“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的优秀教师、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50年代校友莫群欢,主持参与了内环高架、上海商城、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贸易中心等重大工程的勘察工作,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勘察大师。

民立育人,英才辈出,成绩斐然。一代代市十人秉承教育强国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而不懈奋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不仅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具有优良素质的初、高中毕业生,更为国家、民族培养了诸多的贤良俊彦,凸显出市十教书育人的强势。从我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国际科技领域精英的董瑞涛博士,到中共十八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特级校长杨荣;从多次荣获全国、市中学生女排冠军和市中学生女篮冠军的优良体育传统,到“理科见长、体艺双飞”的办学特色;从坚持自主发展,“做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到高中办学水平和质量进入全市百强之列,标志着这所百年老校名不虚传,逐渐成熟,正自信地迈向新的征程。

学校始终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努力以更好地市十,成就更好的师生。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创建上海“文明单位”、上海“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文明校园”。学校立足自身优势挖掘与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参与全国性艺术比赛、上海市学生科创大赛、棋类射击比赛,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2013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上海少年儿童庆祝“六一”儿童节主题集会上亲切慰问我校同学,并与学校版画特色课程的同学互动。

走进新时代,学校牢记嘱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学校开展爱校荣校教育,传承百年校园文化,推动实践创新体验,培养自主责任意识,丰富校园主题活动,培养有活力的学生。学校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自主+责任”教育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品行和人格形成、关注学生的学习和习惯养成、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精神。学校以“基础+校本”的模块化构建、“分科+分层”的个性化导学、“共班+走班”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学业+实践”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实施策略,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立足学校内涵底蕴,基于学生需求调研,坚持开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初中“双减”、高中“双新”理念下,新时代育人途径与方式的变革。

走进新时代,学校通过打造思政引领下的课程思政体系,满足全员协同育人的要求;通过打造综合拓展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通过构建项目化学习课程,培养具备科创素养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逐步起涵盖党史学习、传统文化及非遗传承、科技创新、自然科创、语言艺术、拓展实践、劳动教育等六大类27门校本“思政融合”课程,逐步形成了资源不断优化、全面自主选择、满足多元发展需求的学校课程特色,全力践行“学校尽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的课程建设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体验中真正获得素养提升,不断满足教育变革与时代发展当下,对于人才的新需求。

百年底蕴,潜心育人!学校深知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优质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根基,多元的拓展课程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助推剂。秉承着这样的思想,地处老城厢的市十中学为培育“为人忠实、学习扎实、作风朴实、身体结实”的市十学子而不断努力着……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