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史沿革 > 正文
苏氏办学:近代女子教育的奇葩
发布日期:2015-10-28    发布人:

        清末晚间,戊戌维新之浪潮,助推国人创办新学、发展教育。尤以“兴女学、废缠足”并列为维新改革的主题之一。

沪上开明士绅苏鲛老先生(字梦渔)受西学东渐和改革新思想的影响,提出“欲图兴国,非推广教育不可”之主张。临终时,他留下了四子六女,也留下了“创办学校”的遗志。苏老“教育兴国”的思想对苏氏第二代影响颇大,为实践此遗愿,作为商人的苏本炎先生秉承“为民立业,教育兴国”的宗旨,先后于1903年偕同三兄弟,在上海城内创立了“民立上海中学堂”,以苏本为校长;于1905年出资创办了“民立幼童学校”,属其妻曾泽新任校长;又鼎力助其五姐妹于1906年在南市西门外创办了“民立女子中学堂”,这在当时的上海滩由国人自己出钱,自己办学的女校实属少见。在不到四年时间里,三所都冠以“民立”的学校相继由苏氏家族创办,其办学之精神足以启示后人。

据苏氏后裔回忆,苏氏家族虽是三代经商的大户人家,但并非书香豪门之府,五个姐妹并未受过多少教育,靠的是自学求达,知书明理,善集琴棋书画之所能。姐妹们敢为时代新女性,协力同心办女学,她们的具体分工,可谓民主有加:大姐苏本农性格婉顺,操理事务;三姐苏本清持家有方,讲授家政;五妹苏本楠热爱艺术,教习音美;堂妹苏本绮才思敏捷,任教国文;四姐苏本行政能力强,在姐妹的公推下,出任校长,统理一切。她们只知量才录用,而不管什么论资排辈,实为民主办学之先范。

由于她们同舟共济,循方施教,使草创的女学堂很快步入正轨。到民国元年,前来求学的女子日增,原有的赁屋不敷所需,即由苏本校长呈文江苏省教育厅申请拨款,经几方筹资后,在文庙路新建了校舍,数年后人数增至300有余,学校规模初具,声名渐传渐远。

在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操持校政的苏氏姐妹以“教育兴国”为目标,要求学生“笃行勤学,学有所用”。那时,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会活动并不多加干预和约束,这在当时的上海颇具社会影响。从现今保存的史料证实,早在二、三十年代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十分频繁,如为北伐军募集军饷、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集会游行、参加“五卅”纪念活动、组织募集抗日救国基金试演等方面活动,校方均开明伸义,未加制止。苏氏姐妹还为掩护进步同学、救助困难同胞被当局说成有“赤色嫌疑”而受到责难和指控,终于1934年被勒令辞职。

苏氏五姐妹为谋求女性、女权之解放创办女学,有力地冲决封建罗网,在20世纪前叶的上海已传为佳话。据1912年江苏省行政公署批文记载:“民立女中已办五载,热心教育深堪嘉”。在1929年“民立女中学校章程”中留有这样一段表述:“毕业生中出任校长、教员或为社会谋幸福,或入大学研究者颇不乏其人。松江物产会、南洋劝业会中有本校以美术刺绣成绩先后参与陈列得最优秀者奖者且十余,后意大利巴拿马赛会亦拥有奖励”。与此同时,学校专门开办了“集关于家之教材及学生制作之家事成绩品陈列室”。可见,当时的民立女中除教学国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外,还规定学生学习党义、手工、家事等科目。尽管学校场地不大,却素有“崇尚体育”的传统和令誉。在二、三十年代的《良友画报》、《图画时报》、《中国摄影学会画报》、《教育与人生》、《环球中国学会周刊》等刊物上均有民立女中排球队获得锦标的照片和报道。因学校办学有成效,当时管辖的县府曾赠予苏氏姐妹金色三等褒章和“教恩锡类”额,以致鼓励。

从民立女中创办至二、三十年代,毕业的学生政治观点明,民主意识浓,社会责任感强。正如《上海妇女志》所述,苏氏五姐妹各展所长,把该校办成了一所较具规模并有声望的学校。在五姐妹的共同操办和悉心努力下,民立女中走出了一条“教育兴国”之路。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