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
刘胡兰,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 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
董存瑞
1940年,在家乡参加儿童团,任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苦练杀敌本领。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先后荣立3次大功、4次小功,荣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1948年春,担任班长,在攻坚战术训练中,全班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被命名为“模范爆破手”。同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今属河北)的战斗中,担任爆破组长,率领全班战士先后炸掉敌8个碉堡。在途中,敌人桥型暗堡的机枪严密封锁了我军前进道路。为扫除这一障碍,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底,但无法安放。在这紧要关头,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上,拉燃导火索,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敌人暗堡被炸毁,他壮烈牺牲。1948年6月8日,中共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委员会决定:追认他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部队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9月,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黄继光 |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两个高地疯狂进犯,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6连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
邱少云
邱少云,男,汉族,四川铜梁人,1926年出生 ,1952年10月11日牺牲。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1日,在朝鲜反击敌人占领的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中,他和全排战友奉命于夜间潜伏在距敌六十余米处的山脚,配合大部队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6月25日,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后四川省铜梁县人民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 |
雷锋
雷锋(1940-1962.08.15),男,汉族,湖南望城(今长沙市)人。
出身于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建国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被送入学校读书。1956年高小毕业后,在乡人民政府和中共望城县委会当通讯员和公务员,被评为模范工作者。1957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工程兵运输连。入伍后,以强烈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地为党分忧,经常想到国家和集体,克已奉公,把自己积存的钱全部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1960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升任班长。他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想法为党多做工作,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做好事,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入伍不到三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其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赖宁
赖宁(1974-1988.03.13),男,汉族,四川省石棉县。
1988年3月13日,赖宁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奋不顾身地扑灭山林大火,壮烈献身于故乡海子山上。年仅十四岁。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品质,党和国家给予他崇高的荣誉: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赖宁是石棉县中学初中八九级二班学生,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在小学期间,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得省红领巾读书读报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到中学后,他热爱科学,经常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试验等。赖宁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对保护国家财产有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位诚实、勤劳、富有同情心、宽容待人、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好少年。
赖宁同学是在党和人民的哺育下,在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和学校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少年。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他的身上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事迹,为全国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张海迪
张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山东文登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严重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会诊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的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面对死神的威胁,并没有退缩,她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是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她虽然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但却惜时如金,发愤学习,先后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黄河的女儿》和《张海迪日记选》等书籍。此外,自学十几种医学专著,为群众无偿治疗达一万多人次。 为了表彰她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先进事迹,团中央授予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