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市十中学高二(1)班的张飞洋同学报名并参加了“中美青少年志愿者上海行”交流活动。以下是他此次参与交流活动的收获与感想:
怀着期待的心情,我报名了“中美青少年志愿者上海行”交流活动,为期九天的长者服务、儿童服务、城市探索、文化体验与交流等活动,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更让我体验了中华文化,结交了美国小伙伴,这次活动给我的生活平添了一抹亮色,令我终身难忘。
活动的第一天,恰逢天气特别炎热,我不顾似火烧的骄阳,满怀欣喜地飞出了家门。街上人烟稀少,走在街上就好像在桑拿房中一样。等我到了大厅与老师会合的时候已经浑身湿透,仿佛刚刚从河里爬出来。在大厅等候的时候,我对我的美国搭档充满了好奇:他几岁?长什么样?个子有没有1米8?不一会儿,美国伙伴们都进来了。我一个一个地盯着看,心里想着到底谁才是我的搭档。是这个高个子吗?是这个爆炸头吗?还是这个棕皮肤的学生?之后我们开始轮流做自我介绍,因为初次见到这么多生面孔,心里有点紧张,我一直盯着地板看,但耳朵竖着等待着我的美国伙伴Milo的自我介绍。当我听到Milo这个名字时,如同条件反射般猛地抬头——我眼前的是一个身高 约1米7,拥有一双谜一样的眼睛,还有高挺的鼻梁。此时我心中的激动已经超过了紧张——多日来一直期待的美国伙伴如今终于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们不由得相视而笑。
在交流中我得知我的美国伙伴Milo来自纽约。他喜欢玩游戏和看电影,我发现和他的共同语言有很多,而且我说的大多数英语他都能听懂,我们可以随意地进行交流,渐渐的我不再紧张了,心中放松了不少。
在此次活动中,青年会组织了许多让中美小伙伴们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项目,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汉服文化。在第二天的行程中,我们来到了西藏南路社区文化中心学习汉服文化。这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每个人都穿上了汉服。美国伙伴见了身边的同学穿上了从未见过的衣服都忍俊不禁。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美国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还有美国小伙伴好奇地问老师和中国的学生关于汉服是如何演变的等问题。老师告诉大家,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现代韩服和日本和服的前世。当我看到自己穿上汉服的样子时也眼前一亮,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之后我们怀着对先人的敬仰去了上海广富林遗址。远远看去,景色特别宜人。我们先参观了知也禅寺,然后参观了土地庙、财神庙。据专家和有关宣传资料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广富林出土的陶器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完美结合。参观后大家一起合影并都为中华民族的渊源历史和灿烂文化而啧啧赞叹。
显而易见,要宣传我国文化,品尝中国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记得第二天中午,我们去了一家老鸭粉丝汤馆吃午餐。美国学生大多数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吃过老鸭粉丝汤,于是好奇地对它指指点点。一位中国学生为他们一一介绍了所用的食材,还告诉他们说,这是南京的一种小吃而且美味可口又有营养。听完之后,美国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
这次交流活动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民宿家庭生活体验。我们全家都很乐意承担这次接待任务。为了迎接美国小伙伴的到来,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召开了家庭会议,商量2天的活动安排,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身为民宿家庭的一员,我带Milo去吃上海著名的小吃生煎和春卷,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外婆,我们还去参观了自然博物馆,我与美国小伙伴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虽然和美国小伙伴的相识和相聚只有短暂的几天,但我们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真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隔再远,亦不能阻挡我们的友谊。我也希望今后能够对甲骨文、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文化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