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之家 > 缤纷天地 > 正文
才全德不形——读《庄子》有感
发布日期:2008-11-18    发布人:

……

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在这里,他着意阐发的是他相对主义的思想,指出了差别的相对性。当“是”的概念出现的时候,它的对立面“非”就相应的产生了;而同样的,当“非”产生的时候, 其中自然也自觉不自觉地包含了“是”的概念。因此,绝对的“是”与“非”是不存在的。以此推之,绝对的美与丑也同样是不存在的。

在《齐物论》中,庄子对他的相对主义思想作的是哲理性的阐发,而在《德充符》中,则是把这种阐发具象化了。比如,闉跂、支离、无脤诸人,形貌丑怪,但“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可见,美与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非但如此,而且美与丑根本就是相依相存的,它们的差别仅仅取决于观察者的目光和角度。但是这种差别是暂时的,人的肉体总会消亡,只有超越了肉体,也就是具体可感知的美与丑,“游心于形骸之外”,不拘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才能“游心于德之和”,达到精神完美德理想境界。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美丑,关键是看他的精神是否完善,至于形体残缺与否是无甚大碍的。换言之,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以使大家忘了他形体上的丑陋与缺陷,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只要精神完善了,体悟到人生的大道,这样的人哪怕身受刑罚,或是外形丑恶,也可以化缺为全,化丑为美,成为一个“美”的人。

《德充符》中这样说道: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之所以“眇乎小哉”,是因为“所以属于人也”,这不是人的本质,也就是“道”的反映,而人一旦与“道”相合,便可达到“謷乎大哉”的境界。在外在形貌和内在道德的关系上,形貌是“眇乎小哉”的,是不能够体现出“道”的,而“德”才是在人身上起关键作用的东西。正如文中孔子给鲁哀公大的那个比方:

“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豘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 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羽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

在“其形”与“使其形者”之间应当如何取舍,在庄子看来,选择是很明确的,人生的修养应当重德而非重形,人与人的交往亦然。这就是为什么书中那些形貌丑恶残缺者反而有更多的爱慕者和追随者。

为了强调“德”不可取代德的重要性,庄子选择放弃人物的“形”,甚至刻意强调“形”的丑陋残缺,造成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以此来凸现精神意义,表现他的理想精神。

……

上海市第十中学 贺佳妍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