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专题 > 正文
科研先导,研、训、教一体,加强初中师资队伍建设
发布日期:2004-04-28    发布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是加强初中内涵建设的关键一环,是提高初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师资是学校发展之本, 是学校参与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强初中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的高度来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市十中学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在学校师资结构上,高中师资明显强于初中师资。2002年我校初中部专任教师本科达标率为76 %,骨干师资数量不足,高级教师比例仅为9 %,学校的高级教师主要集中在高中部。而且,初中师资年龄层次结构也不甚合理,形不成梯度。师资状况影响了初中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我们在调整师资结构过程中大量引进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已成为初中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他们整体素质成了加强初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学校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成立由校长、书记挂帅的学校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党政工携手,相继制定了《2000-2003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学校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规定》、《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若干规定》,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我们实施科研先导,研、训、教一体,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课题研究中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

我们坚持把课题研究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载体。青年班主任已占了我校班主任队伍约73 %,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我们组织他们参与我校市级课题《中学史情教育中整合性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由专家进行培训、分层或个别指导。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中不仅接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而且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将史情教育中的操作经验加以总结,并经过专家指导修改,上升为理论。在德育科研的引领下,青年班主任确立先进的德育理念,研究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为我校初中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青年班主任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教师行为心理与学生的自尊》、《如何构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等。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调研,发现他们在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行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针对这一点我们实施了《视点结构课堂教学技术》项目研究,并以此为抓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组织他们研读有关理论著作,参加专家主持的理论、操作培训。专家多次来校听课、评课、个别指导,骨干小组教师定期学习、研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和突破口,建立个人研究课题35项。《青年教师初次教授立体几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学生用"五步阅读法"阅读古诗的研究》被列为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区级课题。

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实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我们放手让青年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大胆尝试、及时总结、认真反思。在史情教育的课题研究中,一开始老师们都无法理解,不知从何做起,感到最难的就是如何进行史情教育与校本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史情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史情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整合。我们先在一个年级进行试点,由两位青年教师轮流上。有计划地进行了分组培训和个别指导。我们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在实践中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再回到实践中去。我们提出校本课程的教材是要自己编的,教材由师生共同收集、共同研究、共同整理,教材不仅仅是文字写成的,可以通过图像、行为、语言等表现出来。教材编写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指导的过程。老师们一方面研究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一方面自己获得了体验。通过科研看到了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成果,也增强了自信心。

《视点结构课堂教学技术》课题骨干中心组青年教师参加教案设计、教学展示。他们的教学过程全程录象,由专家点评、指导,然后反思、总结。在实践中青年教师认同了"二期课改"理念,逐步掌握了先进的课堂教学操作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主体、探究、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使他们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上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涌现了一批教学有特色的青年教师群体,成为我校初中教学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鲁海燕、王沁、曹亮、沈洁等在初中教学中崭露头角。青年教师倪芸在2003年黄浦区"二期课改"教学展示活动中使用IP教学交互系统上了《水资源》展示课,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理念,获得很高评价。

三、在课题研究中拓宽青年教师发展的空间

课题研究使青年教师看到了自身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的不

足,产生了继续发展、提升层次的迫切愿望和动力。学校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我们引导青年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个人专业发展的总目标和基本框架以及分年度的目标、实施计划和措施,使每个青年教师前进有方向、行动有目标,经过阶段性的努力,都能跃上一个台阶、提升一个层次。

我们选送青年骨干参加高一层次的培训,使他们拓宽视野,如区后备干部培训2人,区名师带教2人,区班主任沙龙1人。我们加强校级青年管理干部的培养,先后提拔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德育室副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研组副组长。

我们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个层面教学交流,在校、区、市范围内进行教学展示、教学比赛,或接受外省市教师听课。我们提供机会,让青年教师外出考察、出国进修、参加市、区各类的短期专业培训。我们还结合课题举行青年教师专题培训,如"师德-师风-师能"学习班、青年班主任心理辅导学习班,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学习班、电脑技术学习班等。

我们实行高、初中教师的交流。我们安排高中主学科的一些骨干教师到初中任教,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核心、辐射和带教作用。例如,我校化学高中骨干教师常年在初中任教,而且到基础较差的班级任教,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近年来,我校初三化学中考、分流考试成绩一直居于全区初中学校前列。校教科研室主任周济民长期深入预备年级《科学》课备课组,与青年教师一起备课、提供资料,并上示范课。在与高中骨干教师的交流互动中,青年教师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养成关爱学生、严谨治学的教风,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让一些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也到高中兼课,使他们自身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不但稳定了初中青年骨干师资,而且拓展了他们的专业,使他们在初中教学中居高临下,将学科的思想方法、研究性教学技术迁移到初中教学中,提高了初中教学水平。

四、在课题研究中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带教

为了加强初中师资,我们把一些资深教师常年稳定在初中教学。他们是区级或校级骨干教师。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加强他们的辐射作用,吸收他们参加学校的骨干课题研究,在研究中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带教。我们对带教师徒双方实行捆绑式考评,即带教导师的带教效果由被带教教师的表现和工作实绩体现。这一措施密切了师徒双方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带教氛围:导师与青年教师一起备课,钻研教材,审阅教案,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导师深入课堂听课,从组织教学、课堂设问、板书设计、师生交流等方面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虚心好学,根据导师的指导一遍遍修改教案,直到满意为止。青年教师要上教学研究课时,师徒双方更是密切配合,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例题选择、练习安排等每一个环节、一招一式,都精心设计,导师无私地提供教学资料,帮他们备课,他们的情绪也随青年教师的失败或成功而变化。这一举措得到新老教师的普遍好评,加快了初中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

五、在课题研究中优化师资队伍

课题研究为初中骨干师资的成长提供了平台,也为考察、选拔骨干、促进骨干队伍不断调整、组合提供了机会。例如,我们在《视点结构课堂教学技术》课题研究中注意对骨干的考察,观察他们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表现、选出思想业务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好苗子,吸收他们参加8校骨干中心组的活动,使他们在更高层面上参与交流、互动,并为他们在区层面上的展示、专家指导、外出考察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认为,课题组人员组成应该成为一股活水,因此我们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吐故纳新,不断吸收有发展潜能的青年教师参加校级骨干课题研究,同时也淘汰一些表现教次的教师。我校的班主任队伍也在德育科研中不断得到优化。

我们把这一机制和学校人事管理改革有机结合。近年来,我校引进教师30余人,同时也有不称职的教师10人退出。师资的适度流动促进了师资队伍的优化,结构趋向合理,人员素质提高。目前,我校初中专任教师本科比例上升到89.36%, 高级教师比例为17 %,现有区级骨干教师1人, 校级骨干教师5人。师资优化促进了初中年级师资配置的均衡化,改变了过去少数班级集中过多优秀师资的不合理配制,做到同一年级平行班师资配置相对均衡,使每个班级都有好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个学生都有好老师教,满足了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优秀师资的强烈需求。我们认为,进市十中学学习的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业基础好坏,都有权利享受高质量的师资,接受高质量的服务,这是确保初中义务教育公平性的最重要的一点。

我校的初中师资开始表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青年教师在市、区各类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2002年,校骨干教师鲁海燕以区教学大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被选拔参加市青年数学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她的教学研究文章在报刊发表。我校已形成了一个在学生、家长中口碑不错的品牌教师群体,有的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学校年度课任教师情况学生调查中,青年教师排名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一改以往中老年教师占主体的状况。

由于加强了初中内涵建设,对办学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正逐步显现出来。近年来,我们狠抓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整合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工作,建立《教学质量全过程跟踪信息记录》软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对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已走出持续几年的低谷。2001-2004年,我们坚持初三毕业生正常的分流(初三毕业生分流比例约占毕业生总数20%左右),初三中考成绩逐年提升,2004年已居于全区前列。同时,我们积极实施学生自主活动、选修,发展学校理科、科技、艺术、体育特色,我校是黄浦区科技特色学校。我校已形成了模型(船模、箭模、航模、建筑模型)制作、机器人、射击、乒乓、摄影、书法、管乐等特色项目。2000-2004年学生在全国、市、区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共获奖项400多项。我校2004届初三学生郑梦田在初中阶段是上海市知名的学生摄影小记者,曾参与市、区许多重大活动的采访,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并得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我校积极发展理科特色教育,涌现了一批学科尖子。2004届初三学生霍雨平在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上海赛区)获一等奖中的第一名。我校的初中办学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已发展为黄浦区初中学校的优质品牌。

多年来,我校党、政、工形成了一个共识:完全中学的初中和高中是一个互为依存、互动互促的共同体。如果高中部起着引领的作用,那么初中部构成了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初中的发展,而初中的发展取决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时刻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心上。学校党、政、工齐抓共管,坚持开展师德教育,激发青年教师积极向上,帮助和鼓励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师表形象,实现自身价值,并采取切实措施,科研先导,研、训、教一体,做到政治上强化教育,思想上重视内化,道德上加以提升,待遇上给以提高,业务上提供发展空间,真正开发青年教师这一人力资源,使其释放巨大的能量,为推动初中教育的发展增添无限的原动力。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