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专题 > 正文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陈情表
发布日期:2024-03-21    发布人:吴轶岚

上海市第十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陈情表

上海市第十中学  吴轶岚

一、单元内容分析

1.     单元简介

本单元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本单元包括《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

2.     单元目标

阅读古代散文佳作,体会古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感悟,把握文章承载的文化观念,从中受到陶冶,汲取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深入研读单元选文,在反复诵读涵泳的基础上,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理解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学习自主选择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

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集中研习古代散文;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散文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并尝试接触、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

在研习单元选文的过程中,理解古人是怎样“修辞立其诚”的;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封书信,做到说真话,述真知,抒真情。

3.     单元结构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习,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陈情表》从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穿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的。可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与得体。

2.     地位作用

尊奉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明白,文章中的悲喜为何能让一代代中国人产生共鸣。

 

三、学生学情分析

1.     学生的相关学习经验

本单元的选文分属“表”“志”“序”“辞”“传”“记”六种,基本涵盖了中学生常见的古代散文(议论类散文除外)体式,学生此前对文体都有基础的学习和了解。

 

2.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

从实用文的角度来看,《陈情表》的主要目的是推辞征辟、保全自己,但文章写得恳切真挚,感人至深。因此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情。

 

四、教学目标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缜密严谨的论证思路。 

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六、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导入作者背景及时代背景,使学生贴近历史和作者,更好体会作者进退两难的境地与对祖母一片真情。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书愤》中表达出的对诸葛亮《出师表》的仰慕之情。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但是不是真的如陆游所说没有文章和它相比呢?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就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背景导入: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那么李密到底有何能耐,凭一篇《陈情表》就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呢?

 

二、知识积累

1.  作者生平简介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代表作品《陈情表》(又名《陈情事表》,见于萧统《昭明文选》中),是李密流传下来的唯一作品。

 

2.  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3.  题解

——陈述、禀报  

——①情况(事实)衷情、隐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三、初步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1段:凄苦,悲凉;      

2段:感激,恳切;  

3段:真挚,诚恳;      

4段:忠诚,恳切,期待。

2.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结合“表”的特征,展开思考:

①谁要陈情?

②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www.dearedu.com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③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④如何陈情?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⑤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www.dearedu.com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www.dearedu.com凉的氛围之中。

 

四、研读课文

(一)分析第1

1.  齐读第一段。   
2.
提问: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1段。 

3.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父死母嫁)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孤苦多病)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内外无人)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刘婴疾病)

4.提问: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李密是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5.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6.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7.  小结:

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课时

(二)分析第2

1.齐读第2段。    

2.提问: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4.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5.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层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6.提问: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7.小结:

第二段:两难之情 

 

(三)分析第3

1、朗读第3段; 

2、提问: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3、提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提问: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明确: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态度,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再次强调自己的处境,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5、提问: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这面大旗?句有何含义?  

明确:A、借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是指一般,是指特殊。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  

6、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7
、再次朗读第3节,品味语言特点 

提问讨论: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明确: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8、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第三课时

(四)分析第4

1.齐读第4段。 

2.提问: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3.提问: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节”“报养”——“忠孝两全”。  

4.提问:本节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

6.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五)总结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或板书) 

第一层: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层: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层: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层;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六、拓展探究:

1.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明确: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再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七、归纳总结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5语言生动形象,自然精粹。

 

八、课堂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九、作业:

完成练习部分相关内容

 

附:板书
      《陈 情 表》
      李 密
      陈情于事 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 晓之以理
      《陈 情 表》
      李密
      1、言家境之惨,叙祖孙之情(孤苦之情)
      2、表感恩之切,诉内心苦衷(两难之情)
      3、喻孝道大义,陈区区心声(感恩之情)
      4、解忠孝矛盾,祈圣上宽容(两全之情)
 

 

 

 

 

 

 

 

 

 

 

 

 

 

 

 


八、课堂学习评价

将第三课时的拓展探究题作为学生学习评价载体:

评价层级

建议评价标准

第一层级(合格)

能体会作者的孝心是发自真心。

第二层级(良好)

能体会作者侍奉祖母的一片真情;同时能感受其说理与情感的融合。

第三层级(优秀)

能体会作者反复强调反复强调孝亲并不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而是出于对祖母的一篇真情;同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并提出解决方案,博取晋武帝同情;从说理到表达情感,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上海市第十中学 教导处

2023.12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