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专题 > 正文
评课——顾奕超
发布日期:2010-12-29    发布人:

127,我听了我校孙吉凤老师的一堂关于“力”的物理课,感觉上的非常好。

首先,通过一段我国选手参加举重比赛的视频,引入了力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推,拉,举,蹬等动作中归纳出力的概念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力的理解,老师又让同学思考了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没有物体的力?明确了任何一个力都离不开两个物体。进而提出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随后有一个DIS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DIS实验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运用的比较多,但是在平时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老师在这节课中安排的这个实验是非常合适的,充分发挥了DIS实验相对于传统物理实验的优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投影中,由于实验测量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同学们通过实验非常容易的得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结论。

通过对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变轨的例子的分析,学习了反作用力的作用。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问题: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是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在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过程中,老师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红色的水,然后用带细管的塞子塞住。用力按压瓶子底部时观察细管中的水面的变化。这个实验一是说明了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二是学习了一种将微小形变效果放大的科学方法。如果是安排教师演示实验的话虽然也能得出结论,但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一下,效果就更好了。

最后是力的三要素。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结环节,老师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