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听了大同中学李樑老师在市八中学上的一节课——《几种测量电阻方法的比较》,受到较多启发。启发最大的就是高三复习课的内容取舍、形式组织。
整堂课的重点是设计实验并动手体验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以及介绍和类比各运运用同样思想方法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测量电阻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和体验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这是一堂高三的复习课,高三的复习课较难上,难在什么地方呢?物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中间各种物理思想方法,当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深开来有很多东西,所以对整堂的课的内容的取舍是最难的。就这堂课涉及的三种电阻测量的方法,第一种欧姆表的测量,不仅涉及测量方法还涉及误差分析,仅误差分析一项,如果仔细的分析需要占去半节课的时间;第二个实验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方法简单,可是做到精确实验,需重复测量许多次,并且对一个完整的实验来说,误差分析是不可或缺的,而对这个实验来说,电路有两种接法——限流式和分压式,误差分析又涉及电流表的内接和外接,同样如果讲解的话也需要占去很多时间,而第三个实验等效替代法,对高三的学生而言,熟悉的是等效替代这个方法,但是从没有放到电路实验中去用过,从理解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使学生对测量电阻的实验方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且从中获得启发——物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获得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取舍就成了重中之重,而李樑老师的做法是:实验一,欧姆表测量只介绍使用方法,这也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二,只测量一组数据,体验过程,而不是为了获得结果,三个实验都未详细进行误差分析,只提示了一下,把误差分析这一大块内容放到了第二节课,重在体会第三个实验中等效替代这一个物理方法。李老师给我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怎样组织一堂课,使之成为一堂高效的、目标明确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