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经济建设》教学反思
这次在市十中学“敬业共同体”校本研修 “温馨课堂、活化教学” 研讨活动中,有幸开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地貌与经济建设》,感受颇多。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在课堂。 教师要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学生投入极大的爱。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习较轻松,学习效果也较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问题设计及教学素材的选取等多方面精心考虑,上好每一堂课。这样在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提出:地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特点、学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与设计地理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师生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获得全面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重新编排教材
《地貌与经济建设》是上海二期课改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第三部分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上对“地貌”这一内容的要求为B级(中等层次)。教材内容以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为主,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不作重点要求。其中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主要分四部分,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和旅游。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内容、图文信息丰富,资料切合时代特点。教材容量非常大,一课时里安排比较紧张,而且容易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思考没有深度。因此我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貌与城市建设”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地貌与工程建设”部分作为重点,“地貌与农业”则选用直接相关的土地利用部分,而“地貌与旅游”完全不用,放到第二册“文化”部分穿插学习。
本课从地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引入,通过对比北京和兰州的城市形态、对比北京和上海的道路形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把地貌对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作为重点,通过对具体实例的重点分析,力图使学生形成地貌对人类的经济活动非常重要的概念,并能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地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则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分析详细透彻,如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工程建设、不同地貌区不同土壤特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些内容学生依靠自学完全能够学懂。因此在课堂上就不再安排时间进行教学。本课教学以“认识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展开,充分反映了地理学科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学科思想。
二、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
地貌是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在不同地区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地貌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人类在充分认识到地貌和人类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观念,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付诸实践,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地和谐。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如“我国某地区经济规划”的案例学习活动,请学生尝试综合运用地貌影响经济建设的原理,来解决具体地区的工程建设、城镇布局的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又如“地貌对公路建设的影响”中,运用贵州省的晴隆二十四拐的图片,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三、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此前已经知道了地表主要的地形类型、主要的地貌类型,学会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过去的学习活动中,高二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利用地理图表来分析归纳一些地理现象、原理和规律的能力。但是,分析和归纳还缺乏条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在不断的追问中,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相。
如:教师呈现北京和兰州的城市分布与地形关系示意图,问:“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这个问题开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形成多种答案。果然学生直接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读出了“兰州地势比北京高”。教师接着引导,问“它们的城市形态有什么特征吗?”这样问题指向明确后,学生回答道“兰州长长的,东西方向宽,南北方向窄。北京城市形态比较规则。”学生看到到这一点还不够,不能停留在表面,还应探究背后的真相。于是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你能从地貌的角度来说说吗?”学生的视线又集中到了地图上,仔细寻找起地图中包含的信息。回答出:“兰州市座落在黄河两岸的河谷里,向北、向南,两个方向的地势都较高。属于河流上游的河谷地貌。受到河谷地形的限制,兰州城区的形状就是比较狭长的。北京市地形以平原(华北平原)为主,属于河流下游形成的三角洲平原地貌。这里地面平坦开阔,使城市扩展受限制较小。” 最后教师总结:“从这两幅图中我们看到可以城市的拓展方向深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平原高原上城市可以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拓展,发展空间大。而河谷山谷城市则受地形的局限呈线状延伸。”通过这一环节层层深入的设问,学生深入挖掘了地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运用已学知识,思维逐步活跃。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直接问“北进和兰州的城市形态有什么特征吗?”问题的指向性过于明确,学生可能对地图中包含的其它信息忽略不看。这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四、充分运用各种图表资料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地理学习的工具。本课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可借鉴参考的资料素材不多,所以搜集资料颇费周折。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地图以及统计表格等多种形式,且不断地组合使用。在不断激发学生兴奋点,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逐渐架构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的联系。
五、提供实践机会检验学习效果
在过去的学习活动中,高二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利用地理图表来分析归纳一些地理现象、原理和规律的能力。但是,分析和归纳还缺乏条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运用地理原理的机会。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本课以地貌与城市引入,先以我国为例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形成有关地貌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原理的基本认识,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我国某地区经济规划”的案例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原理,落实基本知识。在具体的案例活动中强化认识,最后体会人类要更好地生活,必须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本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在案例活动中,发现学生对水电站的选址并没有真正掌握,但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教师没有再次进行教学补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又如:有学生提出“在山区可以填河修路”时,教师只是从工程难度和经济上提出不可能,而没有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纠正。
在我备课、试讲的过程中得到了区教研员朱丽敏老师和教研组内樊青老师的大力指导与帮助,倪芸老师、李翔老师对我的课件制作也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方芳
200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