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专题 > 正文
许迎华老师公开课反思小结
发布日期:2008-11-28    发布人:

由这堂公开课说开去

政史地组 许迎华

从教十多年来,开过多堂课,有的现在想来,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连一个课题也说不清楚。但今天的这堂课,我想若干年后,我一定还会记得,记得这一课的点点滴滴。

我想之所以让我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源于这堂课让我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就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开始说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设计应溯水而上寻找源泉,这个源泉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寻找固木之本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也就是说要从学生认知、情绪氛围两方面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资源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才能变得善观察、会反思、勇探索、善分享,增强学习的责任意识。我们是从开发学生认知资源,进行这课教学设计。

(一)知其所“好”,让学生的感悟上导入

设计导入时,要关注学生所“好”,激发学习的兴趣资源,在学生的感悟上引入。学生的感悟是学生内在的潜能、知识的外化的表现之一,这种外化只有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才能以表现出来。因此,教学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开阔他们的视野,要创设相关的情景,启用相关的背景知识,使他们能看、会看、能处理、会处理来自时政、生活的信息,让学生说出他们对信息的感悟,学生的学习热情会纷至沓来。此时,学生会主动地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从中不自觉地获得学习政治知识的感悟、体验,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课,所讲农业本身离我们城市的学生来说很远,平时少有接触。怎样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我们借助了前一个阶段的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各地桔子受大实蝇的影响滞销,政府帮着桔农卖桔子来引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农业的距离,学生话匣子被打开,就能有话可说、有言可发。

(二)知其所“需”,在学生的领悟上链接

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应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所“需”,关注学生的思维资源,在学生的领悟上链接,适时解放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思考空间。教学环节可设计成可供选择的“板块”,使他们能想、敢想、深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板块”设计就是在教学中把事件涉及的材料,以学生几个疑点作为教学环节链接点,这几个环节是以要供选择的几个方案的形式出现,各个疑点下分别设政治知识、解决方法、评论、实践活动等几个组成部分。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中还有一个重点之重点:粮食的安全问题。当我们抛出“没有农业,那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讲,没有吃、没有穿、无法生存。同学第一时间会想到生存受到威胁,但这很肤浅,只是常理推断。为了让学生有进一步深刻地认识,能往深处想,我们又设计这么一个环节。先介绍国家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策与措施,接着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议疑,觉得没有必要,没有粮并不可怕,只要手中有钱,我们可以到国外进口粮价。学生短暂议论之后,让学生了解粮价的行情。根据国际粮价行情,进口粮食,方案可行吗?随后介绍,全球已有四十个国家粮食奇缺,又一个国际热点问题。在全球这样一个背景下,再来关注我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与举措,你有何感想?此时学生深有感触: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之基础,粮食安全才能国家安全、社会和谐;从另一个角度,我国也为世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中设置疑点,层层设问,好似帮学生装上助推器,推动学生往深处想,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也激活了课堂,教师的教学也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得出了: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之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三)知其所“能”,在学生的领悟上分享

格拉塞斯菲尔说过,迄今为止,组织教学最容易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他们在思考什么,言语行为需要事先想一想说什么。这种想一想的行为就是一种反思的形式,它使思绪中不一致的地方和漏洞显现出来。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话是很重要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解释给老师或同学听,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养成了习惯,他们一到解决问题就变成与自己对话。因此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资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经验资源进行讨论、评论,使他想说、会说、能说。使学生思考中不一致的地方和漏洞显现出来,让学生道出他们不一致的观点,也使学生将自己的精彩点、闪光点、创新点展示出来,此时学生相互分享各自的领悟,同时也得到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多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的环节。如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影响。在讲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影响,学生觉得很难说,资料不多,只能说说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和无土栽培等,有学生甚至还用其他国家农业先进技术来展望我国农业科技的未来。从学生浅尝辄止中,又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总体还比较落后。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农业,正视问题,认识社会。通过师生共享:政策篇(土地改革的有关政策)、科技篇、投入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可是一个国家的母亲产业。教师给予学生的分享,把学生的零星知识串成知识链,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建构知识。

(四)知其所“探”,在学生的醒悟上设计

政治课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适时需要,开发、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资源。实践探究活动也是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将知识回归生活,把所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体验学习政治课的知识价值,陶冶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这课的结尾部分,我们设计了请你来参与这么一个活动。请同学由导入的案例入手,分析传统农业的弊端;今后如何做,能改变桔子滞销的局面,也就是怎样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现代化道路。正因为有前面教学的铺垫,学生从感情上,很自然地去亲近农业、关注农业,也能体察到农民的不易,愿意出谋划策,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比较高了。

这节课让我更有感触的还在于:(一)理论引领,行为跟进。教学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两者都有丰富的理论。课堂教学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该经常从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中获取滋养。现在,课程改革催生着新的课程理论,不仅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而且要求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因此教师必须及时领悟与掌握,并在教学行为中逐步体现。如优化班级心理气氛、促进课堂人际关系的改善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人际沟通等心理技术。

(二)团队合作,专业成长。如果先前的开课,更多是单兵作战;这次开课,则体现了一个团队的精神,团队水平,让我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这里有学校领导搭建舞台、甘为人梯,有组内成员的共同应对、出谋划策、细细雕琢,打造精品,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堂课只能止步于此。这堂课,让我们对政治教学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政治教师只有掌握了开学的教学方法,具备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理解、思考、感悟教材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很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向学生讲述与分析现实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际事务等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盲区和误区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产生共识与共鸣,使政治课教学充满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与是俱进的教师。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