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专题 > 正文
“好课”是引出来得吗?——顾海燕
发布日期:2008-12-04    发布人:

“好课”是引出来得吗?

上海市第十中学数学组顾海燕

“温馨课堂、活化教学”的教学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但我校数学组鲁海燕、井向群两位老师的教案给我留下了许多反思与感悟!做为主管数学组的行政领导,我自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同两位老师一起备课。11月12日(周三)下午上课途经数学组办公室,井老师将一份富有新意的教案给了我,我边往教室走边匆匆忙忙扫视了教案,在教师活动的部分,井老师的引入是这样的:有长度分别为a、b、c的各十二段线段,搭建成两组几何体,试比较两组体积之和的大小:

方案一、搭建成三个棱长分别为a、b、c的正方体。

方案二、搭建成三个长宽高均为a、b、c的长方体。

初看到这样的一个引入感觉很有新意,但我从教案上没有看出它与本节课的课题高一年级的探究性学习《最大容积问题》有何联系?我一边在给高三学生上课,一边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我认为井老师的这种“引入”设计肯定有他的道理,只是我没有领会这引入背后真正的含义,一节课我上的心不在焉,迫不及待的熬到下课,冲进数学组找到井老师谈出我对教案中“引入”的困惑和不解,此时,井老师给我详细讲解了“引入”的背景以及与新课的联系:一是,引入得有新意才能引起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兴趣。二是,这样引入是为了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公式,从而为这节课所用。听罢井老师的解释后,我当时也认为这样的引入不错,把后面的部分我们稍作修改后,教案就定了剩下的工作就是做课件。

接下来是同鲁海燕一起商量她的教案,初中教材对鲁老师而言可以说驾轻就熟,她的课题是初二年级《正比例函数》,在食堂用餐时她大约谈了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尤其是这节课的引入部分,鲁老师想通过本班级的4*100接力赛的时间与距离的图像来引入新课,但当时我们俩同时也意识到了引入中的问题!一是,这个图像反映出的不是正比例函数。二是,想通过图像表达函数的性质学生未必能明白。但当时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引入新课的方法,按照现在的流行,课堂没有背景的引入就谈不上有新意和创意。这时离上课只有两个工作日,虽然我感觉这两节课的引入不是很流畅,但还是很有新意,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听课老师的关注。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回到了家,马上同李大元老师进行联系,电话从6点打到10点才同李老师联系上,请他明天(周五)来听鲁海燕的试讲,同时鲁海燕也向另一位专家敬业共同体的周昆华老师发出邀请,请明天(周五)来听试讲。试讲在周五早晨第一节课如期进行,听好课后,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引入太烦,与课题联系不紧密。应当单刀直入直接给出课题,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专家的指点让当时的鲁老师感叹的说了句发自肺腑的话:犹豫的东西终归是不适宜的。可对我的启发是马上想到了井老师的新课“引入”部分需做修改,但怎样引入?还没有想好!教工大会后,我同井老师一起修改教案,我们达到的共识是:本课的重点是探究问题?应当放在如何探究?探究什么?而引入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只要向学生阐明今天我们用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即可。

两节课都受到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尤其是“引入”部分,同行们都认为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反思两节课的引入,我们许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在煞费苦心的琢磨如何利用情景进行引入,而忽视了本节课需要突出的重点和难点,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情景的引入,是否情景引入就一定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想答案是不仅亦然的。两位老师在修改后的教案“引入”部分很平淡,但课堂的氛围还是高潮迭起,我想一节好的课应当是老师幽默风趣的表达,扎实的专业功底,最难得的是老师的高思维与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