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专题 > 正文
“变废为宝”-陈欣荣课后反思
发布日期:2010-05-19    发布人:

变“废”为“宝”

----从生活中去发现体育器材

上海市第十中学 陈欣荣

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在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往往会吸引着他们的注意,让他们“爱不释手”。比如报纸、饮料瓶等等。但是我们在校园中很多时候看到的是,他们将报纸做成飞机,或捏成球玩,将饮料瓶互相乱扔,大多是些不怎么健康的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给我了启发,我觉得那些不起眼的东西若被好好利用的话,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一、场景:

一次午休的时候,看到几个学生在小操作踢东西,没看清踢什么,后来我走近一看,几个学生在“踢球”一个用报纸做成的球,玩的不亦乐乎。我问学生,你们怎么会想到用报纸做球玩啊,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我们没有球,只能用报纸做了。”孩子们的回去是最诚实的,他们没有需要的运动器具,但他们想到了用别的东西来替代,但是我就在想,在对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是否也能将这种球来替代真实的球呢?下班回家后,我思考了起来……

二、案例:

回去我做了15个用报纸捏成的小篮球,并做了4个用报纸围成的小篮框。准备在一次课上试验下。和平时一样上课了,宣布上课内容“篮球(18-4---行进间传球与投篮。课堂常规-准备活动,到了基本部分的时候,我拿出了事先做好的小篮球与篮球架,现场顿时热闹了起来,同学们都在议论些什么,或是看了一些熟悉的东西。“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小纸球当成篮球来上课,大家要出色发挥哦”说完之后,我就开始了今天的教学任务了,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用小纸球完成了穿,投的练习,而且效果不错,仿佛在做游戏一样。时间很快,40分钟的课很快就要到了,在集合小结时,我对学生总结了两点,也是我利用这些报纸上课的出发点;1、发现、利用身边的不起眼的东西变为锻炼身体的器具。2、体育运动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说完之后,同学们也仿佛体会到了些什么,我把上课的球送给了学生,那次的“老师再见”好象也是开学至今最响亮的一次,我知道,孩子们非常喜欢这节课。我个人也比较满意。

三、分析:

学生们在玩的过程并没有认识到他们已经在参与着一种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是进行着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了,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们更深层的思考。鼓励学生将身边的生活用品好好的利用起来,变为进行体育活动的器材;比如报纸做成球类器具,饮料瓶装好沙子或水替代小哑铃等。这也是我后来上实践课的出发点和目标。

四、反思:

1、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有利于教学的东西,贴近学生,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好的接受课堂,接受教师,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教育契机,并不是一味的做一名“教书匠”。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细节学习到新知识,培养他们善于创新、善于观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2、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将快乐还给学生,从创新中学习,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教学,注重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最后喜欢上体育,养成终生体育观念,这是我在教学中比较侧重的一个方面。

3、我做了小篮球,很多学生看到都非常惊讶,“怎么我们玩的东西老师也有”,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更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4、若没有发现孩子们的活动、若没有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就不会有我这次课。从课的构思到实践正验证了“教学相长“这句话,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扮演着“教与学”双重的角色,更好的学习,才能更好的进行授课,两者相辅相成。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