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专题 > 正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贺佳妍)
发布日期:2010-12-29    发布人:

“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开展至今已有半年光景了,这半年里,我们七七八八的也听了不少课,获益良多,关于如何将课堂变成一个学生喜欢的地方,开课的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引起了我们很多思考。在这里首先向各位老师们表示感谢。

下面想就我们语文组的两堂课,简单谈一点我的心得和感受。当然这两节课如果要细细讲究,可以说的实在太多太多,在这里我想着重说的是“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这并不是一堂课的主体,甚至有些老师还可能会把它直接略过。但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在这两位老师的短短课前三分钟里,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教学理念和他们对如何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的认识。

先来说说李菁老师的课。走进教室,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屏幕上绚烂的烟花一朵一朵地开放着,映衬的是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姓名——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作文光荣榜——上面学生的名字大概有十来个,当时我心里就猜测,这些学生估计都是这个班级的好学生吧,这个班级的好学生真多。

上课了,老师对这个光荣榜作了简要说明,原来,这些学生并不都是作文很好的学生,但是只要在这次作文中有闪光点,就可以上这个榜。学生要把每篇文章都写好,把作文的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好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要在某一方面下功夫,把它写好,这即使是对一般的学生,只要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而这个可以做到的点就是我们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我的契机。

之后,老师对榜上的这些同学进行了表扬。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老师要求这些同学站起来,面对所有同学老师的目光,接受表扬,他们全部起立之后,老师带头鼓起掌来,同学们也跟着鼓掌。

除了光荣榜上的同学,老师还分批点了另一些同学的名字,请他们站起来,说明他们在作文写作上有进步,或者在某一些方面干得不错。一批一批学生站起来,老师介绍说明,同学们鼓掌鼓励,再请他们坐下。这整个环节大概花了有三分钟左右时间。

说实在的,在后面听课的时候,我觉得挺奇怪的。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想必在每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曾发生过,都在发生着,也将继续发生。而上作文课,老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表扬,我们也是屡见不鲜,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像老师这样郑重其事,把他们的名字做成ppt,在大屏幕上打出来,还非让他们站起来接受表扬,接受同学们的鼓掌,下面坐着听听表扬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当时心里是这样想的。

但是在看到学生的反应的那一刻,我有了别样的感受。老师请榜上有名的学生站起来的时候,他们先是东张西望了一下,看看别人怎么样,脸上有点不好意思,可一旦站了起来,一律都是小胸脯挺得高高的,脸上的自豪掩都掩不住。而下面坐着的学生呢?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是羡慕、甚至是跃跃欲试的表情。

这时,我忽然有了恍然的感觉:老师是把这表扬学生的课前三分钟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实施的。没错,这个环节好像是浪费了时间,但正是这看似没有什么特别含义的三分钟给了学生非常好的情感体验,站起来接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就感、自豪感,而坐在下面的学生也能够从对他人的表扬中激起学习的欲望。学生喜欢的课堂就从这里启动。

老师之后的教学实施也是与这课前三分钟一脉相承。无论是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得意的一处也好;让学生模仿“瞟”这个动作也好;老师在黑板上画三毛,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何谓细节也好;学生当堂作文的内容,老师当场在ppt上打印出来也好;甚至是后来李老师亲自下水作文也好。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这个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共同营建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快乐,他们的每一点发展,老师都能够看到,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能够得到肯定。而站在讲台上的这位美丽的女老师,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能跟他们肩并肩,一起去探索知识,去叩响知识迷宫大门的人。

可以这样说,在这堂课上,老师抓住了初中学生的心理,从情感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的自豪。

再说任其斌老师的课前三分钟。和李老师不同,老师这三分钟是用作课前预习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很多老师可能都会采取这种方式来导入新课。但是这个课堂的情况好像不大一样。

我们刚进教室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定睛一看,讲台上煞有介事地站着的是一个学生。眼睛四下一溜,老师在台下安安稳稳地坐着呢,当时在做眼保健操,可等眼保健操做完了,心理操也做完了,老师还是没有上台的意思。

上课铃响,那名学生开始主持了。他用ppt的形式向台下同学展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文学常识、字词解释、古今异义和情节的划分归纳,共十个小题。下面的学生埋头自行作答。等时间差不多了,主持人将答案揭晓,然后问台下同学答题的情况,而台下的学生呢,则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举手示意。

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流畅,全部结束以后,主持人鞠躬下台,老师结束“隐身”状态,重回讲台开始讲课。一切都自然而然,但是好像又自然得有点不大自然。我仔细想了想,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的。

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常规,可要把一个工作真正变成常规,其背后要作的工作其实是很多很多的,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不用说了。且不说对这个常规的规划和设计吧,即使是让学生把这个常规工作贯彻到底、将之视作日常学习的一部份也是很不容易的。

老师这个课前三分钟的课堂常规由高一延续到现在,一做就是整整三年,其间从未间断过,从最初手把手地指导,到现在全部交由学生主导;其形式也由最原始的课文朗读、古诗背诵、每课新闻演变到了现在的一篇文言文十套练习、每套练习10道题的预、复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针对各个学习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着方向。

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自己命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老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堂课,但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听过这堂课的老师们都能感觉到,这个班级的课堂氛围是很不一样的。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高中语文课堂比之初中,有的时候会显得很沉闷。学生跟个诸葛亮似的,三请四请的就是不下山,举手回答问题或是提问的情况都很少见,更不要说举手承认自己做错题了。可是在这个课堂上,当主持人问到,十个小题中有没有满分的?九分?八分?有没有六分以下的?台下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实际答题情况举手示意。虽然是小事,但确是很难能可贵的。这不仅表明学生有非常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到位,而且,他们把自己看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抛弃局促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了。

这三分钟里,老师虽然是“隐身”的,但是透过学生的反应,我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老师教学理念的渗透。

以这三分钟为起点,老师的课堂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字词解释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的,以“师生共同解决文中字词问题”为指向,逐段问询,有问题,讨论,解决;没有问题,就过去了。人物形象鉴赏也是如此,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入手,从全局着眼,对典型事件中反映的人物品质进行分析,预设少,而生成多。

整堂课逻辑清晰,思路缜密,似乎完全是跟着学生的思考在走,但是,回过头来看看,重点字词,落实了;段落分析,落实了;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落实了。似乎是不经意而为之,却是水到渠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在这不经意间表露无遗。

常言道:“风过水面,自然成文。”但这风从何来?却非平地而起。课前三分钟,时间虽短,但是其后浸透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切实关怀。两位老师,一位更多偏于感性,把握学生心理,从而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位则更偏于理性,由学生能力培养入手,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位老师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需要和发展需要,抓住了学生的发展点,最终创设出学生喜欢的课堂。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