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专题 > 正文
高三:知识的总结和方法的归纳——《苏武传》的课后反思(亢乐)
发布日期:2010-12-29    发布人:

“创学生喜欢的课堂”这个活动已经进行了将近半年,也听了四节课,涵盖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听后收益颇多,特别是任老师的《苏武传》。

语文公开课开设文言文本身就难,名篇更难,将一篇史学成就远远高于文学成就的名篇就更难了,放在高三开设,难上加难。其间,老师由于身体状况,时间短促。种种让人颇为担忧的因素却在课堂上化为一个个瞬间的精彩和整节课的扎实。

课堂的架构并不是很难,整体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常规的课前两分钟。这个课堂常规由高一延伸到现在,已经全部交由学生主导了。其形式由最原始的课文朗读、古诗背诵、每课新闻到现在的一篇文言文十套题,每套10题,针对方向各不相同。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命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时间虽短,但是背后的训练和引导给了我很多启示,做一节课、一天并不难,难的是高中三年都如此,坚持到现在。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收获可能要远远大于一本或者两本书的收益。

其次,扎实的文言实词复习。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一直存在于文与言的纠结。到底是偏重文章讲读,将其当成一篇现代文来上还是落实在字词与文言特殊用法上呢?各有利弊,各有拥趸,且各自言之成理。这节课的示范性就在于,学生在教师三年的训练下,对于基础字词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已经解决。针对高三学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课后练习,归纳出高中阶段对“使”、“益”和“发”的所有用法。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便得到了比较大的收获。如果说高三文言文与高一、高二文言文上法有什么不同,可能就在于此吧。高三更加注意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最后,这种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主要落实“史传文学人物的鉴赏”上,集中文本的部分段落分析、鉴赏苏武的人物形象。具体过程有学生的理解、分析,最后教师归纳出一半可以使用的方法:动作、语言描写;对比描写;环境描写等等。高三的一个文言文单元都是史传文学作品,“鉴赏”也是对高三学生的能力要求。高考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诗词鉴赏和第一篇文言文都有相关题目涉及。

这节课的最大启示就在于提供了高三语文文言文应该怎样进行的一个模板,更关键的是这节课后的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给了高一语文教学一些启示,规矩做好,让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