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专题 > 正文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吴海霞)
发布日期:2010-12-29    发布人:

感恩,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字眼,今天的学生,尤其需要在充满功利色彩的大环境中,恪守“感恩”这一最质朴而又最必需的情怀。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就是从一个令人深思的角度引发大家对伟大母爱的深深感悟。虽然有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对高尚情感的歌颂和对自私行为的调侃是相通的,亢老师选择这一篇文章,由人推己,让学生直视自我内心深处不自觉的自私意识,触动学生内心的感恩情怀,无疑是适当而富有现实意义的。

在本堂课上,亢老师对情节的分析是围绕着三个中心问题展开:1、母亲和除母亲外的其他家庭成员是怎样过节的;2、大家在这一天的心情如何,为什么;3、我们应怎样对待母爱。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很有匠心。首先,紧扣问题中的“怎样”,通过抓核心词语,让学生关注文本,关注细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比较出母亲节这一天,家庭成员不同的过节方式;其次,通过比较人物不同角度的快乐,感受母爱的宽容、无私、充满着奉献精神;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发大家对文中“我们”有着“小我意识”的感恩的批评和对母爱深沉的理解。

由于问题的设置富有梯度性,学生对教师的引导有很好的反馈,特别对理解母爱充满无私和奉献这个环节,学生呼应热烈,有的学生还能从课堂联系到实际生活,表现出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充分理解;对文中作者对“我们”行为的调侃式批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对幽默语言风格的品味,使得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上升到了理性理解的高度。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梳理情节和细节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完美,预设的授课内容总想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全部挖掘出来,因而在有些内容上上得有些拖沓;对有些重要的细节处理又一带而过,比较仓促,学生沉浸文本的程度还可以再提高些。

总之,整堂课,逻辑清晰,立意高远,点拨引导循序渐进,不失为一节有深度的好课。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