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应用性非常强的数学课,教师讲解生动形象,逻辑推理思维缜密,充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探寻问题的思维。
课堂从《九章算术》导入,将文言古文与数学课联系到了一起,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九章算术》中一文“引葭赴岸”,引出了课堂中的第一个问题,即芦苇与水塘深多少的求解问题。其实这是一道勾股定理逆推理题,但是鲁老师讲解过程中丝毫没有提到勾股定理,而是将实物(芦苇与水塘)演化成数学符号(AB、AC),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求解方法,最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的环节设计清晰合理。课堂前半段教师带领学生审题、解题,将解题思路剖析清楚,后半段学生自己思考解题,复习解题公式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解题。
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能够踊跃发言,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某些问题能够想出很多种解题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主体性作用。
此外,课件的制作也是此节课的亮点之一。课件能够充分配合教师的讲解,制作细致清晰,能够根据教师的需要随意变幻,为数学解题的讲解起到很大作用。
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问题设置由浅入深,整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带领学生一步步发现解题的方法。这里提一点小建议,如果教师讲课的声音再响一些效果就更好了。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性,在这节课中,学生真正学到的是一种方法。
薛佳琳
20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