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开放日> 学校介绍> 课程教学>
《手作工坊》拓展型课程

 

小木屋的制作3

传统型实践课堂,学生主要以单纯的技能学习为主,在这种教学形态下,学生很难有创造性表现,所以也就不会有创新评价。这样的实践课堂,其实是浪费了开展“创新教学实施”的机会。

启发型实践课堂,引入“设计”这一实践内容,借此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学生通过设问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等课堂活动,反向设计出作品的结构尺寸与制作步骤。虽然整个流程对学生来说确实可以算从无到有,但因为设计目标太过于具象化,学生的思路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没有更多发散性思维,学生能有的创新点非常少,学生的差异性也无法体现。而评价标准,更多的是针对逻辑思维和技术思维,而非创新思维。

本课程的研究,正是要将质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融合到创新实践课堂里,使学生在手工类课堂中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与潜能,激活他们创新追求的内动力。

通过改变教学形态,设想“以学生思路为主导”的“设计型实践课堂”。

小木屋的制作1

在《小木屋的设计》案例中,在仅限定材料的前提下,提出开放性问题,学生在头脑风暴中提出各种设想,在与配套材料的可行性方面进行甄别后,自行确定一种作品结构,画出草图与展开图。整个设计过程完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观察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并做出“关键性评价”,包括认同创新表现和提出质疑。通过学生反思、小组讨论和师生博弈等课堂互动与协作,使生生间、师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学生新一轮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对于初步设计中的缺陷,到底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还是推倒重来,这都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外在表现,创新素养便从中萌芽。

在《花瓣模板的设计》案例中,进一步放宽限制条件,提供给学生一个更接近真实生活的设计环境。学生在明确研究对象与目标后,自主进行用具选择与实践操作,在初步设计成果效果不佳时进行“改进与再设计”。最终的设计成果不仅是作品,更是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在《相框支架的设计》案例中,学生在既不限制材料,也不限制结构与方法的前提下,展开创新实践活动。最终,学生的设计成果分为两派,一派是衷于整体统一的木质结构支架,另一派是不拘泥于材料的生活化解决方案。但两派内部又都各具特色,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

相框支架的设计1花瓣模型的设计1

在这样的创新教学形态下,教师更多的是作为观察者与引导者,把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的创造性表现明显增多。

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开发更多“设计项目”,而更重要的是,要在观察学生课堂创造性表现中,找到典型与规律,从而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水平。

 

版权所有 上海市第十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永宁街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