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中学创建于1906年,前身是民立女中,是上世纪初上海为数不多的由中国人自己出资创办的现代名校。
二十世纪初,民主新潮浪涌,创办新学成为时尚,沪上开明士绅苏本炎,抱着“兴国利民”的宗旨,由兄弟四人创办了民立中学,又鼎力相助同辈苏本喦五姐妹创办了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校——民立女子中学堂。学校最初办在老城厢西门外白云观附近的源寿里。随着民主革命的推进,女子求学呼声日高。苏本喦校长于1912年,趁上海拆除城墙,平壕辟路之机,呈文申请,在学宫(今文庙)西侧四亩五分的沪军营地上兴建校舍,遂成规模。
学校历史悠久,传统优良。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学生地下党组织就积极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和抗日解放斗争。“民立女中”的学生运动在上海人民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荣的篇章。抗日战争期间,民立女中坚持在国难中办学,学校几度动迁,先借延安中路126号为临时校舍,后迁移于淮海中路1192号,1940年夏又迁至复兴中路528号。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学校返回文庙路原址,兼设初、高中,但仍保留复兴中路校舍为分校。
上海解放后,由著名民主人士吴若安出任校长,她倡导的“思无邪,行必正”的教育思想,对学校的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1月学校转为公办,经已升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吴若安提议,“民立女中”总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分校则独立为“上海市第一女子初级中学”。1960年学校跻身市、区教育先进行列,1962年学校被列为区重点中学。1963年学校迁入永宁街25号新落成的教学大楼(现今校址)。1969年实行男女同校,学校再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中学”。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办学根基扎实,传统特色鲜明,素有“教学严谨、学有所长”之声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中国儿童营养学奠基人、原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苏祖斐,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李淑铮,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倪豪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高芝兰,著名舞蹈家赵青等优秀学子。
上世纪80年代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毗邻的云南中学划归上海市第十中学。2000年学校高中部转制为民办,更名为“上海市若安高级中学”,初中部仍保留公办建制,更名为“上海市第十初级中学”。2003年,高中部转回公办建制,成为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恢复“上海市第十中学”校名。
2011年学校通过评审,被命名为黄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学校围绕“办一所校园更显人文、学生更有活力、教师更具智慧的有鲜明特色和自主发展空间的市(区)有影响力的优秀完全中学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以“自主责任教育为主体、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和项目的特色化发展为两翼”为路径,历经 “阳光市十、和谐校园”、“阳光市十、活力校园”、“阳光市十、智慧校园”三个发展阶段,办学质量和整体水平始终居于区内同类学校的前列,已成为市、区一流普通完全中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