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学校《红色融创》校本课程以阅读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为起点,开展了由“看江山”、“走江山”、“赞江山”等版块组成的系列活动,呈现了别具一格的红色思政教育。
市十中学是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长期开展黑白木刻版画课程。结合《红色融创》课程中的“看江山”版块,黑白木刻版画小组17位同学在美术教师强静老师的带领下,根据小说《千里江山图》创作一幅木刻版画长卷,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的版画家邹向群和顾萍萍老师亲临学校现场指导。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项目化学习,通过协作与探究,努力尝试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根据创作内容,同学们讨论生成了四个项目小组:虹口区组、老西门组、南京路组和外滩组。通过选题入项、搜集素材、绘制草图、木刻制版、拓印作品、长卷装裱等项目研究阶段,从2024年4月至9月历时半年时间,终于完成了长卷的创作,该长卷已在学校大礼堂陈列。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同学们阅读《千里江山图》并进行木刻版画创作,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引导学生协作与探究,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传承“非遗”文化。为文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学生感言】
很高兴参与“看江山”版块的活动。在搜集素材时,我了解到老上海的风土人情,让我对祖辈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刀刻制版过程中,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学习到了许多刀法和技巧。制作版画的过程,需要脑、眼、手协作,能够刺激大脑活跃度,锻炼四肢的协调性,尤其是手的灵活度,让我收获满满。
——桑宇萱
在《千里江山图》长卷创作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刀刻制版”阶段,这是一场对耐心与精细度的极致考验。每一刀下去,都需谨慎而有力,既要准确表达不同的笔触,又要考虑木板材质的特性,确保线条流畅且深度适中。整个学习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磨砺。它教会我如何在细节中寻找完美,让作品更加生动传神。同时,在完成长卷的过程中,也让我体会到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协作的快乐。
——何梦雨
我和同学们挑选了小说《千里江山图》中最打动人的场景,以此为核心进行版画创作。如果说,每位同学分别绘制的“千里江山图”单品是一幅精美细致的版画小卷,生动诠释老上海单个著名建筑的神韵,那么所有同学共同绘制并拼接完成的“千里江山图”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版画长卷。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共同查找历史资料,明确题材分工,统一创作风格。正是这样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我们的作品细节更加完美,更富魅力,呈现出的整体性更令人心潮澎湃。
——吴晨妍
在绘制草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让我体会到艺术的讲究。每一次下笔都仿佛在和“千里江山”对话,小说中描绘的场景每每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一创作过程充满挑战和乐趣,也让我对这幅作品有了更深的感情。整个项目化学习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让我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
——洪诗翌
在木刻制版时,我用刻刀在板上刻出一道道痕迹,组成了不同深浅的层次和肌理,描绘出了一幅幅“有故事”的画面,这让我倍感自豪。当然,学习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我会漏刻、刻过,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调整过来,渐入佳境,能熟练地用刀,慢慢理解刀味和木味。在拓印版画时,我们运用了套色技巧,用棕黄色和土黄色,呈现出《千里江山图》中的氛围,让我身临其境。
——彭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