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结的绳耳变化
上海市第十中学 蔡炜卿
一、单元内容分析
1. 单元简介
本单元属于工艺技术模块,出自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劳动技术》六年级的第二单元——绳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绳带的特性与用途、绳结编制符号与加工技能、饰结设计的一般方法、饰结的设计与制作。
2. 单元目标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不同绳带材料来比较、分析和理解绳带的特性与用途;在知道绳结符号表达的技术含义后,以“看图、读图、识图”为切入口,学会用徒手与钉板的加工方法完成基本饰结的编制与整形,使学生具有分析、理解图示的能力;通过技术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饰结组合与变化的一般方法和制作要点,体验典型饰结的一般加工工艺流程;在窗帘饰结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设计意图绘制草图并制定编制工艺流程,形成初步的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绳带和操作方法,完成作品的制作,并从质量、美观、创意等角度对作品开展交流与评价。在感受绳结文化的同时,关注不同绳结在生活中与生产中的应用。
3. 单元结构
第二单元《绳结》 |
||
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 |
计划课时(节) |
绳结材料与加工工具 |
材料的特性与用途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
第1课时 |
绳结的编制 |
绳结符号 徒手加工:三环节,七环结,如意结 钉板加工:盘长结 |
第2课时 第3—6课时 第7—9课时 |
饰结设计的一般方法 |
饰结组合技能体验:吉祥如意结 饰结变化技能体验:云雀结 |
第10—12课时 第13—14课时 |
饰结的设计与制作 |
窗帘饰结的设计与制作 |
第15—18课时 |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绳耳的制作方法”和“饰结变化的设计体验”。前半部分是绳耳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习以及控制绳耳大小的实践尝试,后半部分则是通过“钥匙圈饰结”的制作来体验饰结设计的一般过程。
2. 地位作用
本课时是科教版《劳动技术》第二单元《绳结》中的第14课时,是“云雀结”作品的第2课时,而“云雀结”在这个单元中的教学地位非常特殊。对学生来说,它不仅是新品种绳结的学习,又是饰结变化方法的载体,还是后阶段学生自主设计编制工艺流程的体验案例,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后,不仅可以将“绳耳”制作的不同方法灵活运用到其它饰结变化的作品中,还积累了一定的饰结设计经验,为后续“窗帘饰结”的设计与制作做了铺垫。
三、学生学情分析
1. 学生的相关学习经验
学生通过之前几种饰结的学习过程,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基本的加工技能,在“云雀结”的第1课时掌握了基本云雀结的制作方法并完成了“环形云雀结”,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
2.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
在绳结作品的加工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于绳结结形的掌握上手较快,而忽略了绳结的整体比例与美观度,具体来说就是合理控制与调整“环”的能力有所欠缺。另外,饰结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属于新的实践内容,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模仿与理解来加以熟悉。
四、教学目标
1.在尝试制作云雀结绳耳的分享与讨论活动中,初步学会“绳耳”的基本制作方法,提升与他人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绳耳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改进加工技能,初步掌握云雀结绳耳大小的控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钥匙圈饰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尝试利用语言表达设计意图,体验饰结设计的一般过程,提高设计能力与物化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云雀结绳耳的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
云雀结绳耳大小的控制。
六、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时的前半部分是以教师引导制作思路、学生自主尝试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通过学生的演示,教师归纳原理,使学生初步理解“绳耳”制作的本质,以达成掌握云雀结绳耳制作方法的教学目的;再借用学生自主尝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关注并突破“绳耳大小的控制”这一难点,在师生互动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本课时的后半部分以“钥匙圈饰结”为任务驱动确定“带绳耳云雀结”的设计需求,让学生体验从构思、确定方案到制作加工的一般设计过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设计思路,在前半节课中穿插了部分“提示点”,例如“阅读书本范例”、“学生案例的选择”和“绳耳大小的控制方法”等,并鼓励在构思阶段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因学生尚不具备绘制设计图的能力,所以主要通过语言描述来表达其设计意图。通过“钥匙圈饰结”的制作活动,学生再次实践“绳耳变化”的方法,巩固本课所学。课的最后,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的同时学会欣赏饰结变化所带来的多样性,完成初次饰结作品设计的体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引入 |
1. 回顾之前学习内容; 2. 展示生活中的云雀结图片,提问区别; 3. 定义“绳耳”,介绍绳耳作用,引出主题——云雀结的绳耳变化。 |
1. 回忆“云雀结”; 2. 观察,思考,发现“绳耳”; 3. 引起制作兴趣,明确本课的主题。
|
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感受绳结的多样变化,从已知引发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
初步尝试 |
1. 提问关于“绳耳位置”与“绳耳制作时机”的问题; 2. 布置活动一:在制作环形云雀结的过程中,尝试制作出1~2个绳耳; 3. 巡视,收集学生范例。 |
1. 阅读书本,观察比较,讨论,得出结论; 2. 初步尝试制作云雀结的绳耳;
3. 个别交流。 |
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形成初步的操作指导意见。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为下阶段探讨交流积累学习经验。 |
分析与 归纳① |
1. 配合学生上台演示与分享;
2. 分析不同学生做法中的共同点,归纳基本制作方法。
|
1. 部分学生上台演示并分享不同的尝试方法; 2. 观察,发现“共同点”,初步理解制作原理。 |
以学生分享为主导,交流各自的尝试过程。利用学生实践生成中的关键信息,剖析本质,加深理解。 |
再次尝试 |
1. 布置活动二:继续环形云雀结的制作,再尝试多做出几个绳耳; 2. 巡视,个别指导,收集典型案例与问题案例。
|
1. 再次尝试制作云雀结的绳耳;
2. 尝试制作,个别提问。
|
学生消化之前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制作方法。在连续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技术要点,为之后的讨论提供依据。 |
分析与 归纳② |
1. 展示“松垮”案例,提问原因和解决方案; 2. 展示“缺漏”案例,提问原因和解决方案; 3. 展示有关“绳耳大小”的对比案例,提示“绳耳大小限制”问题; 4. 提问:如何控制绳耳大小?
5. 演示并归纳。 |
1. 观察,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2. 观察,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3. 思考,形成“绳耳可大可小”的意识;
4. 思考或利用尝试经验,交流控制绳耳大小的方法; 5. 观察,听讲。 |
利用新的学生生成,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规范操作方法。 提出绳耳大小的控制问题,引起学生关注,引导学生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解决这一难点提供技术指导。 |
实践操作 |
1. 布置活动三: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设计并制作一个“钥匙圈饰结”; 2. 下发材料;
3. 巡视,个别指导; 4. 收集学生成果(成品或半成品)。
|
1. 讨论,互相交流初步设想;
2. 作品制作,个别交流; 3. 学生个别提问; 4. 小范围分享自己的设计。
|
通过任务驱动,初步体验饰结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为下阶段窗帘饰结的设计制作积累经验。 通过作品加工,实践绳耳大小的控制方法,突破难点,提高对技术的应用能力。 |
交流评价 |
1. 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2. 展示不同的绳耳变化作品,鼓励学生的创意。 |
1. 部分学生交流设计构思,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 2.欣赏同学的设计作品,认同劳动成果。 |
根据设计思路评价作品,特别关注绳耳变化的达成度,体会饰结变化所带来的的个性化成果。 |
拓展小结 |
1. 展示更多“绳耳变化”作品,课堂小结。 |
1. 欣赏,激发进一步研究兴趣。 |
拓宽学生眼界。
|
板书: 云雀结的绳耳变化
位置:两个云雀结之间
/
绳耳 — 方法:留出绳线
\
大小:利用物品
利用手指
……
八、课堂学习评价
根据劳动表现完成评价(表现很好☆,表现一般〇,表现有待改进△)。
评价维度 |
评价内容 |
自评 |
互评 |
劳动观念 |
初步形成劳动质量意识 |
☆ 〇 △ |
☆ 〇 △ |
劳动能力 |
理解绳耳基本技法,能熟练制作 |
☆ 〇 △ |
☆ 〇 △ |
准确控制与调整绳耳的大小 |
☆ 〇 △ |
☆ 〇 △ |
|
钥匙圈设计表达清楚,有创意 |
☆ 〇 △ |
☆ 〇 △ |
|
劳动习惯和品质 |
有序分发和使用劳动材料 |
☆ 〇 △ |
☆ 〇 △ |
主动整理劳动场地,保持环境整洁 |
☆ 〇 △ |
☆ 〇 △ |
|
劳动精神 |
改进优化作品,精益求精 |
☆ 〇 △ |
☆ 〇 △ |
老师/家长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