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专题 > 正文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生态脆弱区的治理
发布日期:2024-03-21    发布人:施晓炯

课题:选择性必修区域发展

第二单元  区域发展过程

主题6 生态脆弱区的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

上海市第十中学  施晓炯

一、单元内容分析

1.     单元简介

本单元“区域发展过程”出自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三年级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材第二学期区域发展。本单元包括主题3《大都市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例》主题4《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主题5《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以及主题6《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2.     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理解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生态脆弱区治理等的基本过程。

3.     单元结构

知识结构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课时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有生态脆弱区的类型、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表现,从现象到成因的探讨:影响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形成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2.     地位作用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主题的开始,对于区域特征、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学习已有基础模板,不同地区突出特点及因地制宜发展的概念已通过之前的区域学习塑造形成。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和治理方案的学习,能够从经济协同——产业优化——转型发展——生态治理各方面更完整地理解不同区域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对区域分析能够更具全局观。



 

三、学生学情分析

1.     学生的相关学习经验

高三选修学生通过高一、高二的《必修一、二》内容学习,已经形成一定的自然地理要素概念、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表现;通过《选择性必修一》的学习,对于多要素综合影响有一定的分析实践。在《选择性必修二》的内容学习中,对于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区域规划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

不熟悉的区域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距离学生长期居住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较远,且生态环境脆弱区本身就并非旅游胜地,学生对于地区特征的了解基本依赖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材料。在分析该地区环境特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认识欠缺,进而难以准确分析地区特征,得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方法。作为经典区域案例,区域特征随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年代背景的动态变化会进一步增加认知和分析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脆弱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区位条件分析,说明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加强区域认知能力

3、能够分类思考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从人地协调观出发,认识人地和谐共处

4、能够根据黄土高原区域的发展条件及现状,分析其发展问题及原因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分类思考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从人地协调观出发,认识人地和谐共处

2、能够根据黄土高原区域的发展条件及现状,分析其发展问题及原因

 

六、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情境再现、演示,以时间顺序和典型区域的环境变化,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由来、发展,找到问题的核心,为后续治理方案的制定找到基础。

 

七、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

通过景观图展示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说出生态脆弱区景观的特殊表现,提出生态脆弱区概念。展示中国生态脆弱性评价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发现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广、面积大,一般分布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

 

新课教学:

小结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特点,引入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界定学习区域范围。本课以狭义黄土高原为教学区域,通过地图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在对应范围内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

通过图文资料展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主要表现:

通过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观察该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体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植被生长,导致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并在下游淤积,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水灾隐患(河南开封黄河地上河示意图)。

黄土高原河流径流量小,人均地表径流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5,耕地亩均径流量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8,水资源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水资源短缺成为我国水资源贫乏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强调年际变化概念,即不同年份间的差异),干旱灾害发生概率大,同时黄土高原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

过渡:从现象到成因的探讨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影响因素: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影响因素,需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部分进行分析:

自然因素:

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进行探讨。由系列专题地图展示黄土高原地区过渡性特征,反映该区域各自然要素组合交错,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不稳定,生态环境整体较脆弱。

从地形要素进行分析,黄土高原狗和纵横,坡陡谷深,地势落差显著,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

从降水要素进行分析,黄土高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布不均,789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暴雨频发,导致土壤侵蚀严重。

从植被要素进行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天然林和天然草地面积很小。

从土壤要素进行分析,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多孔隙,遇水易崩解,极易被暴雨冲刷。

综合黄土高原区域各自然要素综合形成的整体性特征,共同导致了该地区易发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的事实。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上,从不同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进行分类展示:

农牧业过度樵采、陡坡开垦、过度放牧

工矿业及建筑业不合理采矿、工程建设、随意建设窑洞等

影响是加剧植被退化、土壤侵蚀,从而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

从植被覆盖率(图表形式)的变迁展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课堂总结:(结构化呈现)

 

八、课堂学习评价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册作业

    思考题: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问题作业布置:配套练习册作业

          思考题: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问题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