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能及其转化
上海市第十中学 何玉梅
一、单元内容分析
1. 单元简介
本单元“能及其转化”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科学教材第一学期第八章——能与能源。本单元包括能及其转化中的能量、能的转化、常用的能的转化器;热传递:包括热传递的形式,水和空气的热传导本领,热传递的应用;能源及其利用:常用能源,能源危机和节能,正在开发的能源。
2. 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识别一些安全标记、会读懂用电器的铭牌,会读懂一些复杂的构造图;在观察中思考提出问题,在都图表中通过分析得出新的认识或结论,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理解分析能力;会用所学热传递知识来解释常见的热现象;在实验作中进一步提高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交流意识和辨析意识,能感受到能与能源的转化无处不在,使人类乃至几乎一切生物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更意识到非再生能源的短缺危机,节约能源及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初步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3. 单元结构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课时《能及其转化》教学主要内容有能量和能的转化,其中能量部分包括能具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能可以做不同的事;能的转化主要教学内容包含;能的互相转化、能的总量是守恒的、失控的能的转化与控制三部分。
2. 地位作用
《能及其转化》是本章 能与能源的第一节内容,因为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能虽然是无形的,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且会在不同的形式间相互转化,有时候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其他的形式,也可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由此为接下去学习热传递的知识打好基础。同时认识了能的转化,为后面认识到能源及其种类以及能源的现状和引领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打好基础。
三、学生学情分析
1. 学生的相关学习经验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他们能够理解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能量,也能通过观察列举和分辨出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引导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能的转化实例。
2.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
《能及其转化》这部分是本章的开头,相对难度较低,在“能量的形式”这部分,可能有混淆或者困惑的就是“化学能”和“内能”;“能量的转化”这部分中,涉及到能量的总量守恒这一点上可能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任何活动和运动都需要能量,能分辨不同形式的能和相互之间的转化。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的转化器,通过体验活动能解释说明能的转化的基本过程。
3、关注与能的转化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安全观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能量的概念以及能的转化。
难点:了解能的转化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价值。
六、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能量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我们生活中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认识到能量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在我们周围。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和教师课上进行的一些演示实验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能通过思考解释其中关于能量的相互转换,知道能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能的转化器是帮助能量转化的条件和设备。切身体会到各种家用电器在能打转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意识到这些能的转化器对提高人类生活品质做出的贡献。同时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失控的能的转化”带来的灾难的相关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让其真正意识到安全使用家电使用能的转化器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安全意识。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人类的生存需要能量,人类的发展需要能量,人类的高质量生活更需要能量。但许多常用能源已经越来越少,我们必须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开发利用新能源,才能使人类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讲授新课
1.能量及其形式
2.能的转化
教师展示能量转化的图片,视频以及演示各种实验,并询问学生能量如何发生转化。
3.常用的能的转化器
教师展示多种能量转化器的图片,并让学生思考能量转化对生活的影响。
4.失控的能的转化
教师播放视频介绍失控的能的转化会酿成的灾害,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安全标志,遵守安全守则。
三、新知拓展
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环境问题。移动电话是利用高频电磁辐射工作的,移动电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公众对电磁辐射污染的关注。
四、思考与练习
1.每年我们要消耗多少能量呢?能量年消耗量和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2.至少列举三个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能的转化的实例。
八、课堂学习评价
初中的科学课,一般以小组学习为主,且实验较多,总体评价更注重于过程性的评价,针对学习过程,我们主要设计了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的形式来进行,每部分评价总分为5分,评价量表设计如下:
《能及其转化》课堂学习评价表 班级 姓名 小组成员 |
||
评价内容 |
自评 (1—5分) |
小组互评 (1—5分) |
1、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书本、笔记本、学习状态等) |
|
|
2、课中参与度(包括与教师的口头互动、实验的参与度) |
|
|
3、实验过程中与同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
|
|
4、学习报告或者笔记的完成情况。 |
|
|
5、课程结束后的整理工作(包括实验用具的整理和归还) |
|
|
总分 |
|
|
上海市第十中学 教导处
2024.2